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找到好路子 摘掉“穷帽子”
——贫困村特色种植拔除“穷根”记
夏日的阳光灿烂炙热,麦穗已经泛黄,丰收在望。曹县青岗集镇潘井村农民潘从义家的种植蘑菇大棚在麦田中格外显眼,如今已经开始收获。5月25日一早,潘从义来到自家大棚内,摘下近百斤袖珍菇、白灵菇,送往已经联系好的饭店、超市。
因户施策,特色种植富农家。在农村,秋后脱过粒的玉米芯大多用来烧锅,潘从义用烧锅料和其他养料在一起发酵,混合做成培养基用来种植蘑菇,大棚内的蘑菇一年收获两季,占地一亩多的大棚一年收获近3万斤,每斤价格在1.5元左右,一年下来收益近5万多元。
“咱一个退伍兵,没啥文化,回到家后只能靠种地。多亏了陈书记帮助联系技术、寻找销售渠道,才算有了个致富的好项目。”从大棚内出来的潘从义,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潘从义口中的陈书记,是菏泽市中级法院驻该村“第一书记”陈继亮。早日让村民脱贫致富,是每一位“第一书记”的责任,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村民,离不开守护了一辈子的田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依靠特色种植让村民致富,是陈继亮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定下的调子。
退伍回乡的潘从义,也和其他村民一样靠种地为生,经济收人微薄。“第一书记”陈继亮考察的大棚蘑菇种植,如今成了他脱贫致富的产业。
“种地不多打粮食,没有其他副业,村里一直不太富裕。早年间有搞养猪的也赔了,不种地搞其他项目,大伙儿都有些顾虑。”70岁的村民潘之民告诉记者。
村民搞项目有顾虑,去年来到该村后,陈继亮想着让别人来村里承包土地搞种植,这样也可以为村民提供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镇上做生意的陈兰新有转行的想法,考察瓜果种植后来到潘井村承包了几十亩土地,每亩地每年给村民1000斤小麦,葡萄、甜瓜种植需要管理,村民还可以在这里务工挣钱。
时下,村里的几十亩瓜果大棚内,满挂枝头的葡萄不久后就能上市,在这里帮着管理大棚,每天都能有50元左右的收入,村里赋闲在家的留守妇女纷纷进入大棚务工。“老板说大棚葡萄每斤的价格在10元以上,亩产近万斤,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25日,留守妇女张玉萍在葡萄大棚内修剪着枝叶。
陈兰新告诉记者,去年承包的土地还有一半种植甜瓜,如今已近上市,大棚种植的葡萄亩产可达万斤,今年秋收后准备再扩大些种植面积。
朴实的村民看到眼前土地也能生“金”,自然也有了想法。潘井村村干部潘之明告诉记者,看着人家大棚种植的蘑菇、葡萄丰产丰收,让村民吃了定心丸。秋收后,村里的百余亩土地准备搞蔬菜、瓜果种植,有能力的建大棚,缺资金的露天种植瓜果。
找到好路子,摘掉“穷帽子”。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牵线帮助下,该村通过扶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种植收,从而实现稳固脱贫,走出一条适宜乡村自身情况的脱贫路。
版权所有: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华路1399号 电话:0530-5321021 邮编: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