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司法有温度 化企“燃眉急”
  • 作者:执行局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3日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春节假期刚过,不少企业已经吹响复工复产“集结号”,然而在巨野县某服装公司,因为33名工人的起诉,让企业复工复产按下了暂停键。

  陷入困境,如何突出“重围”?

  开班的第一天,承办该案的王方亮收到了一起张某等33名工人申请执行巨野县某服装公司的案件,原来因公司拖欠工资,工人便申请劳动仲裁,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工资共15万余元,但被申请人未按协议履行,遂向巨野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看似简单的执行案件,按照常规执行措施,通过查控财产、查封拍卖厂房或机器设备等措施,案件就能执结。但是否就这样简单地机械办案呢?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如何?是否会导致企业停产亏损?有没有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最小的其他执行方式?

  一个个问题,让王方亮深深地陷入了沉思:简单的就案办案,不利于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更不能达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另辟蹊径,如何化解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王方亮来到了这家企业,企业负责人非常沮丧:“企业因经营不善,陷入了债务危机,我们已无能力发放工资,企业的生产线也已经停止运转,50多名工人在家待业,能不能再给我们一点时间……” 经确认,被执行人名下已无可供执行财产,仅剩下几台缝纫机。但王方亮并没有放弃,如果能够善意文明执行,使企业走出“困境”,不仅可以带动巨野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能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难题。

  王方亮多次召集工人代表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协商,引导其充分考虑民企的实际困难,建议以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来降低企业当下的还款困境,为企业复工复产预留足够资金,渡过难关。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工人同意选择让公司继续生产经营。

  在此期间,王方亮从未松懈,一直紧跟案件进展及公司经营情况。一段时间后,公司财务状况有了好转,逐渐摆脱濒临破产的窘境。

  “真的到账了?太好了太好了!幸亏有你们,拖了这么久的工资终于拿到手了。”2月11日,申请人张先生等33名工人拿到了迟到已久的劳动报酬,个个喜笑颜开,并向王方亮表达着感谢。

   如今,该企业已经走出了困境。

  全国各地订购服装的订单骆驿不绝,生产线上机器“嗡嗡”地不停运转,工人也忙个不停。企业要扩大生产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不仅是企业焕发生机展现的活力,更是人民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美好期待。

关闭